免費音樂節與售票演唱會的差異性與賣點

About the author

photo 肥編
UIUX設計師、社群小編 @ 視樂友數位有限公司(已於 10/7/2021 帶薪休假,10/25/2021 離職) |  撰寫的文章

擅長UX/品牌設計/遊戲化/顧客黏著度,希望透過輕快幽默的筆觸,把品牌創業的各個面向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傳達給對創業有興趣的人們,讓讀者能在閱讀過程中吸收知識,提升創業者在這些方面的軟實力,因為喜歡任何有趣的事物,也期許能把各種事業變得有趣、有價值。之前擔任 Fellows 品牌創業平台的 UI/UX設計師、社群編輯

演唱會

昨日肥編參加了政大金弦獎舉辦的音樂節活動—「後春分特調」,除了音樂演出非常精彩,周邊也有許多創意人的攤位市集,也看到了自己喜愛的歌手「法蘭」,其實肥編到現場以前,都只認識這位歌手,對其他團體的認識都是陌生的,我不禁思考,如果今天是這位歌手的售票演唱會我會購票入場嗎?和這種多組音樂團體組成的免費音樂節相比,兩種活動各自所具備的優勢與劣勢,以及可發揮的歌手品牌效益又是什麼呢?

售票演唱會

單一歌手、團體為主的付費演出,較不常舉辦,主辦方為唱片公司,以歌手或團體的品牌為主要宣傳目標,會販售演出者的周邊商品,提供簽名或合照。

優點

場地舒適

聲光效果較好

歌手能獲得較多收入

可以聽到同一位歌手的大量曲目

 

缺點

歌迷需要支付費用入場

黃牛搶票造成困擾

免費音樂節

以特定類型為主軸舉辦的音樂活動,舉凡地區(貢寮海洋音樂祭)、公益(吹狗螺音樂生活節)、競賽(政大金弦獎 | 後春分特調 Timetable)等,也通常會販售一些主題周邊商品與設置創意市集的攤位,讓參與的歌迷可以邊聽音樂邊在周邊參觀選購。

優點

歌迷可以免費入場

可以聽到多位歌手的演出

 

缺點

場地較陽春(常為戶外場地)

設備不穩定

歌手無法獲得太多營收

 

肥編有聽過不少場售票演唱會,舉凡小巨蛋、Legacy、甚至小至女巫店,都曾經參加過喜愛歌手所舉辦的演出活動,而這些演出之所以會參加,最大的原因就是這些歌手的許多首歌曲,某種程度上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份,除了每個月固定會在付費串流上收聽,也會定期追蹤他們最新上架在Youtube的影片,點擊喜歡或留言給歌手鼓勵!

也意味著要達到很高程度的喜歡,才會想掏錢參與歌唱演出,經過這幾次搶票購票的經驗也發現,若不是知名度太高的歌手,購票其實不太需要「搶」票,而不論是需要搶票的知名歌手,或者較親民可購買到票的一般歌手,大多也會參與各類型音樂節的演出,而現在免費音樂節也相當多元,幾乎每周都有一場又一場免費的音樂演出可以參加。

但我認為這樣的免費音樂節已經有點過於氾濫的情況,前幾天看到一篇新聞提到品牌過度的聯名,其實會降低品牌的稀缺性,就讓我想到藝人團體若過度頻繁的在免費音樂活動演出,是否也會降低他們的品牌稀缺性呢?雖然說曝光是小團很需要的機會,但這樣過多的免費演出,對於這些小歌手與團體卻可能是一種消耗才華與品牌價值的活動。

我認為最好的模式是像大港開唱(高雄規模最大且以南台灣演出陣容為主之台灣獨立音樂節)、Roving Nation Festival 漂遊者森林音樂祭。都是售票的大型演出,不但有多組藝人團體的華麗陣容,也舉辦連續跨日的馬拉松式音樂慶典,讓歌迷可以一次大飽耳福,這種類型的參與感,又與免費音樂節和單一歌手的演唱會不同了,這比較像是音樂Party的形式,參加的歌名除了是受到演出陣容所吸引,更大的一部分則是享受音樂節所帶給參與者們的氛圍,可以在音樂的沐浴下和三五好友Chill一下,拿著調酒、美食共享美好時光。

我覺得這種類型的演唱會,不但可以帶出地區的特點,也可以幫助小歌手與團體增加曝光和收入,是兩全其美的一種模式,而現在這樣類型的音樂節也開始逐年推出,像是以往通通是免費的簡單音樂節,也在去年第一次嘗試了付費的形式,許多人開玩笑抱怨到「簡單都不簡單了」,但仍然掏出鈔票去支持喜愛的歌手團體,相信在近年來逐漸養成的音樂付費習慣,大家也逐漸有好的觀念來善待音樂人,也希望台灣的華語歌壇可以從這類型的音樂活動再次起飛、蓬勃發展!

如需要引用文章,請在發佈內容內駐名本文作者、出處「Fellows創新幸福工作學內容社群」以及附上文章頁面的連結,以避免爭議。

「會員服務及隱私條款」請看:

Fellows 創新幸福工作學生活報訂閱

Fellows先生會將每周內容彙整寄送給你,讓你每篇內容不漏接,享受滿滿的充實感!

0 0 votes
Article Rating
訂閱
通知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