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習程式語言卻總是碰壁?你該試試這個遊戲化的學習工具!
肥編最近正在學習Html和CSS,但一開始就卯起來看工具書,沒有實戰演練實在很難吸收書裡的知識,而一邊看書一邊實戰練習又容易遇到瓶頸感到挫折。剛好好友推薦肥編一個很好用的App:Mimo,我覺得這個應用程式很厲害的地方就是結合了遊戲化機制,讓學習程式語言這件事變得不再那麼困難費力...
肥編最近正在學習Html和CSS,但一開始就卯起來看工具書,沒有實戰演練實在很難吸收書裡的知識,而一邊看書一邊實戰練習又容易遇到瓶頸感到挫折。剛好好友推薦肥編一個很好用的App:Mimo,我覺得這個應用程式很厲害的地方就是結合了遊戲化機制,讓學習程式語言這件事變得不再那麼困難費力...
最近正在研讀遊戲化行銷的肥編,想分享其中一個特別有感的章節內容,從需求理論談遊戲化的框架,我覺得這對於遊戲開發上也有益處,因此想特別分享給大家。 你可曾想過,正在開發、已完成的遊戲所滿足的是玩家的什麼需求呢?這麼說你可能會覺得有點怪,確認需求這件事感覺比較像在開發實體產品時,會去探究的問題,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找出某些客群尚未滿足的缺口,進而發想滿足這些需求的產品。而遊戲要怎麼從發現問題找需求呢...
今天鑽牛角尖的 Fellows先生 又突發奇想,評估了一下台灣的遊戲產業現狀,發現遊戲創作是一個高整合性的作品,它的產出可能包含了劇本、美術設計、企劃、運鏡和程式設計、UI/UX 、行銷等等的角色通力合作,缺了任何一角都沒辦法創作出一款好的作品,但明明台灣的遊戲開發產業之前就不太受重視,也不是感覺很有前景,直到現在才稍微好一點,但為什麼還是有人樂此不疲的想要創作遊戲呢? 如果只是想要獲得創作作品的成就感,可以有很多省力的方式吧,譬如:攝影、插畫、動畫、寫工具程式、寫小說、桌遊等等。上網爬了一些文,好像都沒有很多遊戲開發者分享他們的心得得到解惑~
本期人物專訪對象是魚拓遊戲負責人Michael,這次邀請他分享的主題是魚拓遊戲工作室的創立初衷,以及一路走來的遊戲開發心路歷程,也會介紹他們目前正在開發的遊戲——《映泉鄉》。 如果你也對魚拓團隊的遊戲有興趣,想了解這些極具臺灣特色的遊戲的創作理念和背後的故事,就一起看下去吧!
這週Fellows先生想要介紹一本集合了精實創業和設計思考之大成的書,叫做「遊戲思維 (Game thinking) 」,這本書應該可以稱為是產品開發的聖經了,Fellows 先生在讀完之後釐清了很多原本在公司轉型前開發App的時候,模索不清楚的觀念。作者曾經參與了一些遊戲大作的開發,像是「Rock Band」和 「The Sims」,也用遊戲思維成功幫助了一些高速成長的企業,像是「Slack」 和「 Kickstarter」 ,證明了遊戲的開發觀念和產品開發觀念是非常相通的,這本書還幫忙補足了 Fellows先生 和 肥編 所寫文章裡比較沒有辦法深入探討的執行面細節, 完全適合遊戲開發者和產品開發者好好的研究一番~
敏捷開發其實已經軟體產業風靡一段時間,台灣企業也開始有越來越多軟體公司採用敏捷開發的流程來執行專案,肥編在 「隕石式開發」有解?遊戲產業的開發挑戰(一) 一文有舉辦過一個遊戲人的投票,問問遊戲開發者們目前都用瀑布開發還是敏捷開發,從投票結果可以發現在遊戲產業也有不少團隊開始採用敏捷流程開發遊戲。但只要跑跑敏捷就能創造出好遊戲嗎?甘安捏?
首先讓我們談論一下什麼是新創吧,新創就是一個由人組成,專門進行產品和新服務的開發,在未來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組織,所以只要是符合這個定義,尤其是高度不確定性的,不論是在各種領域或產業的個人、中小企業或大企業都可以是新創,那些營運相對可預期、穩定、沒有再進行有風險性的商品和服務開發的團隊就不算是新創囉~ 所以精實創業就是讓新創事業進行創新來擴展未來成長空間,適應強烈不確定性特質的創業管理方式...
嗨我是肥編,今天要來和大家分享高效率提升UI設計能力的幾個小撇步。特別做了一張和海龍王彼得致敬的梗圖XD看起來很鬧沒錯,但他這句「只要你懂XX,XX就會幫助你。」真真切切是非常好的學習思維餒!在任何領域似乎都和像極了愛情一樣說得通...
在最初的時候的概念,反而比較像是願景,一個如果可以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就好了的初衷,就像Fellows先生常心想,如果台灣的遊戲產業能夠像矽谷的生態圈一樣,從事這個行業的人都能擁有優渥的待遇,用創新的方式開發出有正向影響力能夠提升經濟、推廣文化的遊戲,並且讓玩遊戲的人都能夠擁有團隊精神,享受充實有趣的遊戲時光就好了,才會從事之前的志業,所以我們就看看可以怎麼樣系統化的產出類似這樣的概念想法吧~
「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這本史詩級著作已在UX界廣為流傳一段時間,和上一本「遊戲設計的有趣理論」相比,一拿起這本書就可以感受到他的厚實,認真看完這本書大概花了我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也認同為什麼設計大佬本丸稱本書為「紮實的 UX 考古」,因為作者將近百年的UX人物和故事幾乎都拿出來聊過一輪,等於是梳理了整個UX歷史脈絡,有種看前人怎麼種樹的既視感...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to view the content